见吴秀才与池妓别,因成绝句
杜牧 〔唐代〕
红烛短时羌笛怨,清歌咽处蜀弦高。
万里分飞两行泪,满江寒雨正萧骚。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译文及注释
杜牧
崔郾力荐 当时,崔郾侍郎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此时吴武陵——崔郾是柳宗元的老朋友——正任太学博士,也骑着一头老毛驴过来凑热闹。崔郾正在酒席上喝得高兴,听说吴老这位有名的清流人士也过来了,非常吃惊,连忙离席前来迎接。吴老看见崔郾,把崔郾拉到一边,拍着崔郾的肩膀说:你担负此任,乃是众望所归。我老了,不能为朝廷排忧解难了,不..► 438篇诗文 ► 0条名句
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
李治〔唐代〕
龙楼光曙景,鲁馆启朝扉。艳日浓妆影,低星降婺辉。玉庭浮瑞色,银榜藻祥徽。云转花萦盖,霞飘叶缀旂。雕轩回翠陌,宝驾归丹殿。鸣珠佩晓衣,镂璧轮开扇。华冠列绮筵,兰醑申芳宴。环阶凤乐陈,玳席珍羞荐。蝶舞袖香新,歌分落素尘。欢凝欢懿戚,庆叶庆初姻。暑阑炎气息,凉早吹疏频。方期六合泰,共赏万年春。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唐代〕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译文
注释
峡(xi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yá)去住泪沾巾。
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欲尽春:春欲尽。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52-754页
译文注释
峡(xi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yá)去住泪沾巾。
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
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欲尽春:春欲尽。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来的时候(我们)是同路的旅伴,今天我这个“客人”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己的朋友了。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52-754页
赏析
唐时,以相互送别为题的绝句颇多,或写景寄情,或直抒心怀,在写作上手法多样,千姿百态。这首《峡口送友》,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客中送客,自难为情,况又“万里”之远,“同为客”呢?作者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已送客惆怅心情。
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绘,写到“客”、“主”双方。说明该诗词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三句转写“来时”,为下句铺阵,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结,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选材一般,写法却比较别致。可见,作者匠心独用,想象力较为丰富。表达出作者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该诗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高士咏·庞德公
吴筠〔唐代〕
庞公栖鹿门,绝迹远城市。超然风尘外,自得丘壑美。耕凿勤厥躬,耘锄课妻子。保兹永无患,轩冕何足纪。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