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听词
王建 〔唐代〕
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回身不遣别人知,
人意丁宁镜神圣。怀中收拾双锦带,恐畏街头见惊怪。
嗟嗟eP々下堂阶,独自灶前来跪拜。出门愿不闻悲哀,
郎在任郎回未回。月明地上人过尽,好语多同皆道来。
卷帷上床喜不定。与郎裁衣失翻正。可中三日得相见,
重绣锦囊磨镜面。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译文及注释
王建
提到唐朝乐府诗,就必须说起两个名字,即:张籍和王建,世称“张王乐府”。史料记载,二人中,王建年长一岁,他们在同一年逝世。今天,我们来聊聊诗人王建,其一生很传奇,有十三年的从军经验,中年才入仕,诗文题材广泛,除了乐府诗,也有关于百姓疾苦和琐碎生活的诗文,思想性极强,尤其要欣赏的这十首诗,更是别具一格,值得细细品味。
据说,..► 243篇诗文 ► 0条名句
送张又新除温州
赵嘏〔唐代〕
东晋江山称永嘉,莫辞红旆向天涯。凝弦夜醉松亭月,歇马晓寻溪寺花。地与剡川分水石,境将蓬岛共烟霞。却愁明诏徵非晚,不得秋来见海槎。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陆丞相故宅
殷尧藩〔唐代〕
衣冠零落久,今日事堪伤。厨起青烟薄,门开白日长。残梅欹古道,名石卧颓墙。山色依然好,兴衰未可量。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醉戏诸妓
白居易〔唐代〕
席上争飞使君酒,歌中多唱舍人诗。不知明日休官后,逐我东山去是谁。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悯农二首·其一
李绅〔唐代〕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
注释
春种一粒粟(sù),秋收万颗子。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粟:泛指谷类。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犹:仍然。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26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4-355
译文注释
春种一粒粟(sù),秋收万颗子。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粟:泛指谷类。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犹:仍然。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26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4-355
赏析
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这首诗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帝里
罗邺〔唐代〕
喧喧蹄毂走红尘,南北东西暮与晨。谩道青云难得路,何曾紫陌有闲人。杯倾竹叶侯门月,马落桃花御水春。只合咏歌来大国,况逢文景化惟新。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