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渡辽水

王建 〔唐代〕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渡过辽水,此时离开咸阳足有五千来里。
出征的时候父母就已知道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便让我重新穿好衣裳,好像是伤悼我去送死一般。
打仗时还有士兵战死后尸骨被送回咸阳的,这些坟墓的碑石上都刻出了各人的家乡。
活着的战士知道应该不会有渡河归家的那一天了,只能在辽水边驻马回望远在天边的家乡。

注释

⑴辽水:指大小辽河,源出吉林和内蒙古,流经辽宁入海。
⑵咸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⑶如:动词,去。重:一作“里”,一作“裹”。
⑷营家:军中的长官。一作“茔冢”,即坟墓。
⑸题:上奏呈请。
⑹回渡:一作“渡辽”。
⑺驻马:停住了马。傍:同“旁”。

赏析

  王建在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极为熟悉,十分同情他们的痛苦,这首诗便揭露了唐王朝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这两句写出征的战士背井离乡,长途征战。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隔生”之感、“送死”之别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对外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父母与儿子、妻子与丈夫、小孩与父亲的生离死别,正是源于统治者的这些对外侵略战争。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一作‘茔冢’)各与题本乡。”这两句体现了远征之人的思乡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乡,希望落叶归根。句中的“白骨”与“茔冢”都是战争留下的凄凉的遗物,是残酷战争的见证。凄凉的遗物与思乡之情融汇在一起,让人伤感莫名,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控诉与愤慨。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活着的只能隔着辽水空望家乡。他们只能期望有一天战死沙场后,自己的遗骸能够被幸运地送回长安。远征战士的悲哀,在这字里行间表现得很浓烈。

  此诗笔力遒劲,意境苍凉,读来令人心摧骨折、肝肠欲绝。

王建

王建

  提到唐朝乐府诗,就必须说起两个名字,即:张籍和王建,世称“张王乐府”。史料记载,二人中,王建年长一岁,他们在同一年逝世。今天,我们来聊聊诗人王建,其一生很传奇,有十三年的从军经验,中年才入仕,诗文题材广泛,除了乐府诗,也有关于百姓疾苦和琐碎生活的诗文,思想性极强,尤其要欣赏的这十首诗,更是别具一格,值得细细品味。   据说,..► 243篇诗文 ► 0条名句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将赴东都上李相公

刘长川〔唐代〕

四海兵初偃,平津阁正开。谁知大炉下,还有不然灰。
赏析 注释 译文

发会同馆

王圭〔唐代〕

一持天子节,兹喜去龙庭。大漠夜犹白,寒山春不青。峰多常蔽日,地绝欲回星。同类惟所适,鸣镳毋暂停。
赏析 注释 译文

登咸阳北寺楼

张籍〔唐代〕

高秋原上寺,下马一登临。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向深。旧宫人不住,荒碣路难寻。日暮凉风起,萧条多远心。
赏析 注释 译文

假日寻花

窦群〔唐代〕

武陵缘源不可到,河阳带县讵堪夸。枝枝如雪南关外,一日休闲尽属花。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秦岭

欧阳詹〔唐代〕

南下斯须隔帝乡,北行一步掩南方。悠悠烟景两边意,蜀客秦人各断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