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梅里七首家…今敝庐数堵犹存今列题于后。翡翠坞
李绅 〔唐代〕
翡翠飞飞绕莲坞,一啄嘉鱼一鸣舞。莲茎触散莲叶欹,
露滴珠光似还浦。虞人掠水轻浮弋,翡翠惊飞飞不息。
直上层空翠影高,还向云间双比翼。弹射莫及弋不得,
日暮虞人空叹息。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译文及注释
李绅
作诗悯农
唐朝时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李绅自幼好学,二十七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搏,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 129篇诗文 ► 0条名句
秋宿栖贤寺怀友人
杜荀鹤〔唐代〕
一宿三秋寺,闲忙与晓分。细泉山半落,孤客夜深闻。鹤去巢盛月,龙潜穴拥云。苦吟方见景,多恨不同君。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五君咏五首 其三 李赵公峤
张说〔唐代〕
李公实神敏,才华乃天授。睦亲何用心,处贵不忘旧。故事遵台阁,新诗冠宇宙。在人忠所奉,恶我诚将宥。南浦去莫归,嗟嗟蔑孙秀。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襄州试白云归帝乡
黄滔〔唐代〕
杳杳复霏霏,应缘有所依。不言天路远,终望帝乡归。高岳和霜过,遥关带月飞。渐怜双阙近,宁恨众山违。阵触银河乱,光连粉署微。旅人随计日,自笑比麻衣。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竹部(石首县界)
元稹〔唐代〕
竹部竹山近,岁伐竹山竹。伐竹岁亦深,深林隔深谷。朝朝冰雪行,夜夜豺狼宿。科首霜断蓬,枯形烧馀木。一束十馀茎,千钱百馀束。得钱盈千百,得粟盈斗斛。归来不买食,父子分半菽。持此欲何为,官家岁输促。我来荆门掾,寓食公堂肉。岂惟遍妻孥,亦以及僮仆。分尔有限资,饱我无端腹。愧尔不复言,尔生何太蹙。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经火山
岑参〔唐代〕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
译文
注释
火山今始见,突兀(wù)蒲(pú)昌东。
火山: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北部。突兀:高耸貌。蒲昌:唐代县名,贞观十四年(640年)平高昌以其东镇城置,在今新疆鄯善。
赤焰烧虏(lǔ)云,炎氛蒸塞空。
虏云: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上空的云。炎氛:热气;暑气。
不知阴阳炭(tàn),何独烧此中?
阴阳炭:即指由阴阳二气结合的熔铸万物的原动力。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炎风:热风。
人马尽汗流,孰(shú)知造化工!
孰:谁。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5-166
译文注释
火山今始见,突兀(wù)蒲(pú)昌东。
久已听说的火山今日才见到,它高高地矗立在蒲昌县东。
火山: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北部。突兀:高耸貌。蒲昌:唐代县名,贞观十四年(640年)平高昌以其东镇城置,在今新疆鄯善。
赤焰烧虏(lǔ)云,炎氛蒸塞空。
赤色的火焰烧红了胡天的云,炎热的气流蒸腾在边塞上空。
虏云: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上空的云。炎氛:热气;暑气。
不知阴阳炭(tàn),何独烧此中?
不知道由阴阳二气构成的热能,为什么独独燃烧在这座山中?
阴阳炭:即指由阴阳二气结合的熔铸万物的原动力。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我在严冬时节里来到这里,山下仍然是一阵阵热风。
炎风:热风。
人马尽汗流,孰(shú)知造化工!
人和马都热得汗流浃背,谁能探究大自然的奥妙无穷?
孰:谁。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5-166
赏析
此诗写亲眼所见的景象。起句“火山今始见”的一个“始”字,发出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慨叹。“突兀蒲昌东”中的“突兀”一词,既勾勒出火焰山巍峨高耸之貌,又描绘出火焰山拔地而起、扶摇直上的宏伟气势。起始二句,气势宏大。
接着“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二句继续写火焰山的威势。“虏云”、“塞空”,既表示其空间的高远,又象征着异族活动的天地。而那火焰山的烈焰,却能燃烧那远天的云朵,灼烫的气浪蒸热了广漠的塞空。将火焰山置于广阔的塞空虏云之间,以烘托其热力威猛之势,联想合理,夸张恰到好处,炼字精当,意韵喻长。尤其是一个“烧”字,将火山烈焰指向虏云;一个“蒸”字,使火焰山热气威及远塞,由低向高,由近及远,顺着火焰山热力的漫延,形象地刻划出火焰山名不虚传的威势。这种浪漫主义色彩的夸张,并非不着边际地虚叹,而是基于生活的真实和诗人志向的高远。在这里,诗人没有拘泥于火焰山近景红岩焦土的精雕细刻,而是从远处的“赤焰”和“炎氛”,“虏云”和“塞空”着眼,以山比军、以热喻威,使诗歌饱含深广的意境。
接着,诗人在反问中发出惊叹:“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西汉贾谊在《鵩鸟赋》中把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变化比喻成金属的熔铸,岑参此处化用其意,幻化出一种新奇的意境:火炉之大,如天高地阔,燃料之多,集全部阴阳于一地,从而燃着了这座石山。意为火焰山举世无双,为世上万物之佼佼者。
收尾四句:“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以反衬手法,再现火焰山威势,一物多咏,造成连贯的气势。诗人自长安来,一路天寒地冻,唯独边塞火山热气蒸人,人和马都大汗淋漓。这种驱寒使热之工,若不是神力造化,人力绝不能能为之。这里,诗人通过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真实地描绘出火焰山奇特怪异的景象和无穷无尽的强大威力。可以想见,来到火焰山前,诗人触景生情,气贯长虹,更加激发了在边塞施展宏图的志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