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澧州觐
杜甫 〔唐代〕
佳士欣相识,慈颜望远游。甘从投辖饮,肯作置书邮。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湖南冬不雪,吾病得淹留。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译文及注释
杜甫
愤斥皇亲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 1128篇诗文 ► 2条名句
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
岑参〔唐代〕
回风度雨渭城西,细草新花踏作泥。秦女峰头雪未尽,胡公陂上日初低。愁窥白发羞微禄,悔别青山忆旧谿.闻道辋川多胜事,玉壶春酒正堪携。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代迎春花招刘郎中
白居易〔唐代〕
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
译文
注释
幸与松筠(yún)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
松筠:松与竹。因其材质坚韧,经冬不凋,常用以比喻节操坚贞。
杏园岂敢妨(fáng)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
杏园:园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大雁塔南。秦时为宜春下苑地。唐时与慈恩寺南北相直,在曲江池西南,为新进士游宴之地。
参考资料:
1、 汪明启.白居易诗选:巴蜀书社,2000:105
2、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38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9
译文注释
幸与松筠(yún)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
幸亏与松竹同处一起栽,不愿随着桃李花一时开。
松筠:松与竹。因其材质坚韧,经冬不凋,常用以比喻节操坚贞。
杏园岂敢妨(fáng)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
杏园哪里敢妨碍你离去,没有花之时你再且看来。
杏园:园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大雁塔南。秦时为宜春下苑地。唐时与慈恩寺南北相直,在曲江池西南,为新进士游宴之地。
参考资料:
1、 汪明启.白居易诗选:巴蜀书社,2000:105
2、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38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9
赏析
“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欲写迎春,却落墨于松竹、桃李,曲笔有致。松竹皆岁寒不凋、翠叶常青。迎春则能“带雪冲寒折嫩黄”(韩琦语),最先点缀春色。因而它友于松竹,与纷艳一时的桃李不能同日而语。自古来文士都视松竹为坚贞高洁的象征。陶潜谓:“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白居易则“植竹窗前,日日观照。”(《竹窗》)说迎春欣喜自得为松竹近邻,实是赞人的高风亮节、卓然独立。唐人爱牡丹,最不喜桃李。刘禹锡《杨柳枝词》道:“城东挑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更以桃花讽刺显赫一时的满朝新贵。白居易曰迎春花“不随桃李一时开”,是麻姑手搔到了刘禹锡心头的痒处。语似平易,实则痛快淋漓。
“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杏园,据说那里是“花卉环周,烟水明媚”。唐代每年科举放榜后,新登进士多游宴于此(见《松窗杂录》)。这是个众芳斗撼 热闹非凡之处。然而迎春花却自有佳处,它先于群芳,应春傲然怒放。迎春花热情地邀请刘禹锡在桃、李、杏等花未开时,不妨来看一看。其超群拔俗的品格,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两句紧扣诗题“招”,极为贴切。“岂敢”二字下得遒劲、有力,“且”字用得玩皮、冷峻。联系刘禹锡的生平事迹看,这两句显然是借花喻人。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政治革新失败后,刘禹锡、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一一遭贬。十年后,刘、柳等应召人京,待起用。谁知刘禹锡不肯改悔,游玄都观时作《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讥刺权贵,因之刘、柳等又再度被谗毁、出贬。十四年后,刘禹锡仍然不易初衷,从洛阳一回到长安就旧地重游,并以诙谐、嘲笑的笔调作了《再游玄都观》。诗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不像是渡尽劫波人的口气,倒是有一种坚持立场、九死不悔的战斗精神和胜利后的豪放风度。这正是诗人笔下迎春花的气派。
刘、白交往数十年,相知甚深。故此诗虽然只就普通的迎春花着笔,却点活了人物的神采,含蓄地写出了刘禹锡的政治倾向、铮铮铁骨和倜傥风流。此可谓是善于小中见大,超然物外。作为一首咏物赠人小诗,非莫逆至交者,写不得这么深致。
览春榜喜孙鄠成名
曹松〔唐代〕
门外报春榜,喜君天子知。旧愁浑似雪,见日总消时。塔下牡丹气,江头杨柳丝。风光若有分,无处不相宜。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赠黄蘖山僧希运
裴休〔唐代〕
曾传达士心中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华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