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赏析



译文
注释
悠悠昊(hào)天,曰父母且(jū)。无罪无辜,乱如此幠(hū)。昊天已威,予慎(shèn)无罪。昊天大幠,予慎无辜。
昊天:老天,苍天。且:语尾助词。幠:大。威:暴虐、威怒。慎:确实。幠,怠慢,疏忽。
乱之初生,僭(jiàn)始既涵。乱之又生,君子信谗(chán)。君子如怒,乱庶遄(chuán)沮。君子如祉(zhǐ),乱庶遄已。
僭:通”谮”,谗言。涵:容纳。怒:怒责谗人。庶:几乎。遄沮:迅速终止。祉:福,此指任用贤人以致福。
君子屡(lǚ)盟,乱是用长。君子信盗,乱是用暴。盗言孔甘,乱是用餤(tán)。匪其止共,维王之邛(qióng)。
盟:与谗人结盟。盗:盗贼,借指谗人。暴:厉害,严重。孔甘:很好听,很甜。餤:原意为进食,引伸为增多。止共:尽职尽责。止,做到。共,通“恭”,忠于职责。邛:病。
奕(yì)奕寝庙,君子作之。秩秩大猷(yóu),圣人莫之。他人有心,予忖(cǔn)度之。跃(tì)跃毚(chán)兔,遇犬获之。
奕奕:高大貌。寝:宫室。庙:宗庙。秩秩大猷:多而有条理的典章制度。莫:制定。他人有心:谗人有心破坏。跃跃:跳跃的样子。毚:狡猾。
荏(rěn)染柔木,君子树之。往来行言,心焉数之。蛇(yí)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huáng),颜之厚矣。
荏染:柔弱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谓“柔即善也,非泛言柔弱之木”。行言:流言,谣言。蛇蛇硕言:夸夸其谈的大话。蛇蛇,“訑訑”之假借;訑,欺。巧言如簧:说话像奏乐一样好听。簧,笙类乐器的簧片。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méi)。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既微且尰(zhǒng),尔勇伊何?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
麋:通“湄”,水边。拳:勇。职:主要。乱阶:逐渐引出祸乱的一连串事件。阶,阶梯,此为比喻义。微:通“癓”,小腿生疮。尰:借为“瘇”,脚肿。犹:通“猷”,指诡计。居:语助词。徒:党徒。
参考资料:
译文注释
悠悠昊(hào)天,曰父母且(jū)。无罪无辜,乱如此幠(hū)。昊天已威,予慎(shèn)无罪。昊天大幠,予慎无辜。
高高远远那苍天,如同人之父与母。没有罪也没有过,竟遇大祸难免除。苍天已经大发威,但我确实没错处。苍天不察太疏忽,但我确实是无辜。
昊天:老天,苍天。且:语尾助词。幠:大。威:暴虐、威怒。慎:确实。幠,怠慢,疏忽。
乱之初生,僭(jiàn)始既涵。乱之又生,君子信谗(chán)。君子如怒,乱庶遄(chuán)沮。君子如祉(zhǐ),乱庶遄已。
祸乱当初刚生时,谗言已经受宽容。祸乱再次发生时,君子居然也听从。君子闻谗如怒责,祸乱速止不严重;君子如能任贤明,祸乱难成早已终。
僭:通”谮”,谗言。涵:容纳。怒:怒责谗人。庶:几乎。遄沮:迅速终止。祉:福,此指任用贤人以致福。
君子屡(lǚ)盟,乱是用长。君子信盗,乱是用暴。盗言孔甘,乱是用餤(tán)。匪其止共,维王之邛(qióng)。
君子屡次立新盟,祸乱因此便增长。君子相信那盗贼,祸乱因此势暴狂。盗贼谗人话甜蜜,祸乱因此得滋养。谗人哪能尽职守,只能为王酿灾殃。
盟:与谗人结盟。盗:盗贼,借指谗人。暴:厉害,严重。孔甘:很好听,很甜。餤:原意为进食,引伸为增多。止共:尽职尽责。止,做到。共,通“恭”,忠于职责。邛:病。
奕(yì)奕寝庙,君子作之。秩秩大猷(yóu),圣人莫之。他人有心,予忖(cǔn)度之。跃(tì)跃毚(chán)兔,遇犬获之。
巍然宫室与宗庙,君子将它来建起。典章制度有条理,圣人将它来订立。他人有心想谗毁,我能揣测能料及。蹦跳窜行那狡兔,遇上猎狗被击毙。
奕奕:高大貌。寝:宫室。庙:宗庙。秩秩大猷:多而有条理的典章制度。莫:制定。他人有心:谗人有心破坏。跃跃:跳跃的样子。毚:狡猾。
荏(rěn)染柔木,君子树之。往来行言,心焉数之。蛇(yí)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huáng),颜之厚矣。
娇柔袅娜好树木,君子自己所栽培。往来流传那谣言,心中辨别识真伪。夸夸其谈说大话,口中吐出力不费。巧言动听如鼓簧,厚颜无耻行为卑。
荏染:柔弱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谓“柔即善也,非泛言柔弱之木”。行言:流言,谣言。蛇蛇硕言:夸夸其谈的大话。蛇蛇,“訑訑”之假借;訑,欺。巧言如簧:说话像奏乐一样好听。簧,笙类乐器的簧片。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méi)。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既微且尰(zhǒng),尔勇伊何?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
究竟那是何等人?居住河岸水草边。没有武力与勇气,只为祸乱造机缘。腿上生疮脚浮肿,你的勇气哪里见?诡计总有那么多,你的同伙剩几员?
麋:通“湄”,水边。拳:勇。职:主要。乱阶:逐渐引出祸乱的一连串事件。阶,阶梯,此为比喻义。微:通“癓”,小腿生疮。尰:借为“瘇”,脚肿。犹:通“猷”,指诡计。居:语助词。徒:党徒。
参考资料:
赏析
此诗主题在于忧谗忧谤,同时揭露了谗言惑国的卑鄙行径。作者应是饱受谗言之苦,全诗写得情感异常激愤,通篇直抒胸臆,毫无遮拦。起调便是令人痛彻心肺的呼喊:“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乱如此幠。”随即又是苍白而带有绝望的申辩:“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泰幠,予慎无辜!”情急愤急之下,作者竟无法用实情加以洗刷,只是面对苍天,反覆地空喊,这正是蒙受奇冤而又无处伸雪者的典型表现。
二、三两章,情感稍缓,作者痛定思痛后对谗言所起,乱之所生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揭露。在作者看来,进谗者固然可怕、可恶,但谗言乱政的根源不在进谗者而在信谗者,因为谗言总要通过信谗者起作用。谗言如同鸦片,人人皆知其毒性,但它又总能给人带来眼前的虚幻的快感。因此,如果不防患于未然,一旦沾染,便渐渐使人产生依赖感,最终为其所害,到时悔之晚矣。作者在第四章中的描述实际上说明了一个道理:天子的独特处境、地位使其天生地缺乏这种免疫力。故与其说刺小人,毋宁说在刺君子。可谓深刻至极。此二章句句如刀,刀刀见血,将“君子信谗”的过程及结局解剖得丝丝入扣,筋骨毕现。“盗言孔甘,乱是用餤”是送给后世当政者的一付清醒剂。盖因听谗者比之进谗者责任更大,故先刺之。可见愤激的情感并未使作者丧失理智。
四、五两章,形同漫画,又活画出进谗者阴险、虚伪的丑陋面目。他们总是为一己之利,而置社稷、民众于不顾,处心积虑,暗使阴谋,欲置贤良之士于死地而后快。但险恶的内心表现出来的却是花言巧语、卑琐温顺,在天子面前,或“蛇蛇硕言”,或“巧言如簧”。作者的描绘入木三分,揭下了进谗者那张赖以立身的画皮,令人有“颜之厚矣”终不敌笔锋之利矣的快感。
末章具体指明进谗者为何人。因指刺对象的明晰而使诗人的情感再次走向剧烈,以至于按捺不住,直咒其“既微且尰”,可见作者对进谗者的恨之入骨。那“居河之麋”的交待,使读者极易联想起躲在水边“含沙射影”的鬼蜮。然而,无论小人如何猖獗,就如上章所言“跃跃毚兔”,最终会“遇犬获之”。因为小人的鼠目寸光,使他们在获得个人利益的同时,往往也将自己送上了绝路。从这个角度看,作者不仅深刻地揭露了进谗者的丑恶,也清醒地看到了进谗者的可耻下场。
此诗虽是从个人遭谗人手,但并未落入狭窄的个人恩怨之争,而是上升到谗言误国、谗言惑政的高度加以批判,因此,不仅感情充沛,而且带有了普遍的历史意义与价值,这正是此诗能引起后人共鸣的关键之处。



译文
注释
考槃(pán)在涧,硕(shuò)人之宽。独寐(mèi)寤(wù)言,永矢(shǐ)弗谖(xuān)。
考槃:盘桓之意,指避世隐居。一说指扣盘而歌。考,筑成,建成。槃,架木为屋。一说“考”是“扣”的假借字;“槃”通“盘”,指盛水的木制器皿。涧:山间流水的沟。硕人之宽:隐士宽阔的居处。硕人,大人,美人,贤人。本指形象高大丰满的人,不仅指形体而言,更主要指人道德高尚。此指隐者。宽,心宽。一说貌美。独寤寐言:独睡,独醒,独自言语。指不与人交往。寤,睡醒;寐,睡着。永:永久。矢:同“誓”。弗谖:不忘却。
考槃在阿(ē),硕人之薖(kē)。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阿:山阿,大陵,山的曲隅。一说山坡。薖:“窠”的假借字,貌美,引申为心胸宽大。一说同“窝”。歌:此处作动词,歌唱。永矢弗过:永远不复入君之朝。一说永不过问世事。过,过从,过往。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陆:高平之地。一说土丘。轴:本义为车轴,此处指中心。一说明智,或说进展,或说美好的样子,或说盘桓不行貌。弗告:不以此乐告人。一说不哀告、不诉苦。
参考资料:
译文注释
考槃(pán)在涧,硕(shuò)人之宽。独寐(mèi)寤(wù)言,永矢(shǐ)弗谖(xuān)。
筑成木屋山涧间,贤人居住天地宽。独眠独醒独自言,永记快乐不言传。
考槃:盘桓之意,指避世隐居。一说指扣盘而歌。考,筑成,建成。槃,架木为屋。一说“考”是“扣”的假借字;“槃”通“盘”,指盛水的木制器皿。涧:山间流水的沟。硕人之宽:隐士宽阔的居处。硕人,大人,美人,贤人。本指形象高大丰满的人,不仅指形体而言,更主要指人道德高尚。此指隐者。宽,心宽。一说貌美。独寤寐言:独睡,独醒,独自言语。指不与人交往。寤,睡醒;寐,睡着。永:永久。矢:同“誓”。弗谖:不忘却。
考槃在阿(ē),硕人之薖(kē)。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筑成木屋山之坡,贤人居如安乐窝。独眠独醒独自歌,绝不走出这山阿。
阿:山阿,大陵,山的曲隅。一说山坡。薖:“窠”的假借字,貌美,引申为心胸宽大。一说同“窝”。歌:此处作动词,歌唱。永矢弗过:永远不复入君之朝。一说永不过问世事。过,过从,过往。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筑成木屋在高原,贤人在此独盘桓。独眠独醒独自宿,此中乐趣不能言。
陆:高平之地。一说土丘。轴:本义为车轴,此处指中心。一说明智,或说进展,或说美好的样子,或说盘桓不行貌。弗告:不以此乐告人。一说不哀告、不诉苦。
参考资料:
赏析
这是一首隐士的赞歌。题目就包涵着赞美的意思。《毛传》说:“考,成;槃,乐。”朱熹《诗集传》引陈傅良的说明:“考,扣也;盘,器名。盖扣之以节歌,如鼓盆拊缶之为乐也。”黄熏《诗解》说:“考槃者,犹考击其乐以自乐也。”总之,题目定下一个愉悦赞美的感情调子。
全诗分三章,变化不大,意思连贯。无论这位隐士生活在水湄山间,无论他的言辞行动,都显示畅快自由的样子。诗反复吟咏这些言行形象,用复沓的方式,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此诗集中描写两个内容。一个内容是隐士形象。“硕人”一词,本身就带有身体高大与思想高尚双重含义。全诗反复强调“硕人之宽”“硕人之薖”“硕人之轴”,突出“宽”“薖”“轴”,实际上表示隐士的生活是自由舒畅的,心胸是宽广高尚的。他远离浊世,又使浊世景仰。因此,这个隐士虽然隐居山间水际,但仍然是受人们敬重仰羡的社会人。隐士是贤者,处身于穷乡僻壤。硕人是隐士,是贤者,是有高尚思想宽广胸襟的伟人,对此诗歌反复吟咏,诗内诗外,都得到表现。诗中描写的另一个内容,是隐居的环境。“考槃在涧”“考槃在阿”“考槃在陆”,无论在水涧、山丘、高原,都是人群生活较少的地方。隐士之所以叫做隐,当然并不仅仅在于远离社会生活。虽说前人有“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野”的说法,在朝廷、市井之中做隐士不是不可以;不过,一般说来,隐士大多数指远离人群集中活动的范围,到山林、水际、海岛等较荒僻地方去生活的一批人。隐士也可以说是自愿从社会中自我放逐者。诗歌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把隐居的环境写得幽静雅致。山涧、山丘、黄土高坡,都不涉一笔荒芜、凄凉、冷落,反而成为一个符合隐士所居的幽雅环境。那么,贤良的隐士在幽雅的环境中,就如鱼得水,散步、歌唱、游赏,自得其乐,舒畅自由。于是,隐居之乐也永远不能忘却,更不想离去了。贤人、幽境、愉悦三者相结合,强烈地表达出硕人的隐居,是一种高尚而快乐的行为,是应该受到社会尊重赞美的。
诗歌每章一韵,使四言一句,四句一章的格式,在整齐中见出变化。全诗以山涧小屋与独居的人心境对照,木屋虽小,只感觉天地之宽。环境之美,留恋不出,尤其是一“独寐寤言”的勾勒,增界全出,在自我的天地之中,独自一人睡,独自一人醒,独一个人说话,早已是恍然忘世,凸现出一个鲜明生动的隐者形象。作笔的简练,选项取的镜头之典型,人物是呼之欲出,境之耐人寻,确有妙处。



译文
注释
齐宣王见颜斶(chù),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qū)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fèn)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lǒng)五十步而樵(qiáo)采者,死不赦(shè)。’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yì)。’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颜斶:齐国隐士。前:到前面来。趋士:礼贤下士。去:距离。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鲁国贤人,居于柳下。垄:指坟墓。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锺,万石(dàn)虡(jù)。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yì)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bǐ)野、监门、闾(lǘ)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石:古代的计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钟:乐器。簴:古代悬挂乐器的架子中间的木柱。役处:效力,供事。知:智,有才智的人。无不:原作“不”,据黄丕烈《札记》补。百姓:原作“百”,据黄丕烈《札记》补。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shùn)起农亩,出于岳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shē)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中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lù)者辱,祸必握。’故曰:‘矜(jīn)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yáo)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jí)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必本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傅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稍稍:渐渐。实:指居上位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以:而。为名:有(居上位的)名声。据慢:倨慢,傲慢无礼。约:受阻。握:通“渥”,厚重。九佐:九位辅佐尧治理国家的官员。亟:数,频繁。无形者,形之君:无形可见的东西,是有形可见的东西的主宰。至圣人:一本作“至圣”。不谷:不善。用以自称,表谦恭之意。非:一本无此字,于文义为顺。
宣王曰:“嗟(jiē)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pú)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yú)。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斶知足矣,归反朴,则终身不辱也。
自取病:即自取羞辱。细人:小人德行低下的人。太牢:牛、羊、猪各一头称一太牢。丽都:华丽。尊遂:尊贵显达。自虞:即自娱,自得其乐。虞:通“娱”,欢乐。言要道:即言之要道,指进言所应该遵循的规则(亦即上文的“尽忠直言”)。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璞:指舍弃富贵华丽而返归素朴真纯。
译文注释
齐宣王见颜斶(chù),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qū)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fèn)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lǒng)五十步而樵(qiáo)采者,死不赦(shè)。’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yì)。’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齐宣王召见齐人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天下士。”宣王怒容满面,说:“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并不尊贵。”宣王说:“可有什么道理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秦王下令说:‘有人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又下令说:‘有人能砍下齐王的头的,封邑万户,赐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王的头,还不如死士的墓。”宣王听了,一声不吭,很不高兴。
颜斶:齐国隐士。前:到前面来。趋士:礼贤下士。去:距离。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鲁国贤人,居于柳下。垄:指坟墓。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锺,万石(dàn)虡(jù)。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yì)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bǐ)野、监门、闾(lǘ)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左右近臣都说:“颜斶过来!过来!大王拥有万乘大国的土地。立有千石重的大钟,万石重的钟架;天下知仁行义的士人都来到齐国,为齐王服务;有口才有智谋的人莫不来到齐国,发挥他们的才能;四方诸侯莫敢不服;齐王所要的东西无不齐备;全国百姓无不拥护。可现在,一般所谓高尚之士,不过称作匹夫、‘徒步’等鄙贱之人而已,他们身处农村;等而下之者,也不过是些边远地方里巷的看门人而已。士人这样下贱呀,也真是够呛了。”
石:古代的计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钟:乐器。簴:古代悬挂乐器的架子中间的木柱。役处:效力,供事。知:智,有才智的人。无不:原作“不”,据黄丕烈《札记》补。百姓:原作“百”,据黄丕烈《札记》补。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shùn)起农亩,出于岳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shē)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中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lù)者辱,祸必握。’故曰:‘矜(jīn)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yáo)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jí)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必本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傅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古之大禹时代,诸侯有万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套重教化、治国、爱民的办法,并且重视士人,善于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由此看来,这难道不是由于‘得士’和‘失士’的政策造成的吗?如果诸侯渐渐地被杀戮、被消灭,到那时,就是想要做个里巷的看门人,又怎么可能呢?所以,《易经》上不是这样说吗:‘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果不重视士人,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是一味地喜欢弄虚作假,标榜虚名,他们必然走入骄傲奢侈的岐途;骄傲奢侈,灾祸必然随之而来。所以没有实际效用,却只喜欢空名的,国土将日益削减,国力将日益衰弱;没有好的德行,却希望幸福的,必然处境困窘;没有建立功勋,却只图享受俸禄的,必然蒙受侮辱。这一切必然招致严重的祸害。所以说‘好人喜功者,必定不能建立功业;空言而无行者,终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所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至今,如果不得到士人辅助而能建功立业的,从未有过。所以国君不应该以经常向人请教为耻辱,不应该以向别人学习而感到渐愧。因此,言行符合社会的规律,德才兼备,而能传扬功名于后世的,象尧、舜、禹、汤、周文王他们就是这样。所以说:‘真正得道、体道,掌握了规律的人,就可以主宰一切。’那些在上能窥见事物的本源,在下能通晓事物的流变,了解事物很透彻的最圣明的人,怎么会遭到削弱、困窘、受辱等灾祸呢?《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根本,高必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贵为贱的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谓孤、寡,就是人们处于困窘、卑贱的地位。可是侯、王自己称孤道寡,难道不是侯、王谦居人下、重视士人的证明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赞扬他们为英明的君主。这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士人的可贵。”
稍稍:渐渐。实:指居上位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以:而。为名:有(居上位的)名声。据慢:倨慢,傲慢无礼。约:受阻。握:通“渥”,厚重。九佐:九位辅佐尧治理国家的官员。亟:数,频繁。无形者,形之君:无形可见的东西,是有形可见的东西的主宰。至圣人:一本作“至圣”。不谷:不善。用以自称,表谦恭之意。非:一本无此字,于文义为顺。
宣王曰:“嗟(jiē)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pú)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yú)。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斶知足矣,归反朴,则终身不辱也。
宣王说:“唉!君子怎么能随便加以侮辱呢?我实在是自讨没趣啊。至今我才了解到君子的话,我明白了不懂得尊重士人乃是小人的行为。希望您就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而且希望先生能与我交往,我将以上等宴席招待您,外出备有高级车马供您使用,妻子儿女穿着的服装也华贵。颜斶辞谢而去,说:“璞玉生在深山中,经过玉匠加工,破璞而取玉,其价值并非不宝贵,然而本来的面貌已不复存在了。士人生于偏僻乡野之地,经过推举选拔而被任用,享有禄位,他并非不尊贵、不显赫,可是他的精神,本质已被伤害。我希望回到我的乡里,晚点吃饭权当吃肉,悠闲散步权当乘车,不犯王法权当富贵,清静纯正,自得其乐。如今发号施令的,是大王您;而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颜斶我。我的主要意见已经说了,希望您允许我回去,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的家乡。”于是,他拜了两次后离去。
自取病:即自取羞辱。细人:小人德行低下的人。太牢:牛、羊、猪各一头称一太牢。丽都:华丽。尊遂:尊贵显达。自虞:即自娱,自得其乐。虞:通“娱”,欢乐。言要道:即言之要道,指进言所应该遵循的规则(亦即上文的“尽忠直言”)。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颜斶可以说是知足的了,他舍弃功、名、利、禄,辞王而归,回到本乡,恢复他本来是老百姓的面目,这样终身不受侮辱。
璞:指舍弃富贵华丽而返归素朴真纯。
赏析
前人评此文曰:“起得唐突,收得超忽”,颇有构思之妙。文章一开头便以“斶前”“王前”两句简短对话,把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示于读者眼前。齐王直言下令,位尊使下的骄横,可以说是习惯成自然,不足为奇;而颜斶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针锋相对命令“王前”的话语,则无异于地动山崩,令人震惊。若将颜斶的不慕权势,与苏秦、张仪之流的苟容邀宠相比,前者如深谷幽兰,后者就是皇宫茅厕的狗尾巴草。尾声“归真反璞”,则余韵回荡,令人遐想。
本文有如一出独幕话剧,全篇由对话组成。以对话展开波澜起伏的情节,以对话展现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以情节而论,两个“前”字的撞击,一石激起千层浪。先是“左右”狗仗人势的责问,颜斶舌战齐国群臣;继而是王“忿然作色”,颜斶针锋相对与齐王争论“王贵”与“士贵”的问题。齐王终于为颜斶折服,欲以丰厚爵禄相笼络,却被颜斶谢绝。文章虽短,却起伏曲折。“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即其美之所至也。以人物性格而论,作者所使用的言辞颇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例如“斶前”,尊使卑,上命下,就是这种口吻。“王者贵乎?士贵乎?”在齐王的头脑里,他自以为他是最高贵的,所以他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欲以王之贵压士之贵,非常符合齐王的思维定式。“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物质引诱也是君王们惯用的笼络手段。而颜斶的自比“太璞”,以及所举柳下季墓地的一棵草胜过齐王的脑袋的事例,都十分贴切,符合颜斶的身份。此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史记》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常采用这种手法。



译文
注释
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bǐ)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shù)。
保:保护。定:平安。尔:指国君。亦:又。孔:很。固:巩固。俾:使。尔:你,即周宣王。单厚:确实很多。单,“宣”之假借,确实。除:赐予。多益:多富,即富有。庶:众多。
天保定尔,俾尔戬(jiǎn)穀(gǔ)。罄(qìng)无不宜,受天百禄。降尔遐福,维日不足。
戬榖:吉祥,幸福。榖:善。罄:尽,指所有的一切。百禄:百福。百,言其多。遐福:远福,即久长、远大之福。维日不足:言因福之多而广远,日日享福也享受不完。维,通“惟”,惟恐。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fù),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兴:兴盛。阜:土山,高丘。陵:丘陵。川之方至:河水涨潮。朱熹《诗集传》:“川之方至,言其盛长之未可量也。”增:增加。
吉蠲(juān)为饎(chì),是用孝享。禴(yuè)祠烝(zhēng)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吉:吉日。蠲:祭祀前沐浴斋戒使清洁。饎:祭祀用的酒食。是用:即用是,用此。孝享:献祭。孝,祭祀。禴祠烝尝:一年四季在宗庙里举行的祭祀的名称,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尝,冬曰烝。于公先王:指献祭于先公先王。公,先公,周之远祖。君曰:即尸传达神的话。君,指先公先君的神灵。卜:给予。万:大。无疆:无穷。
神之吊矣,诒(yí)尔多福。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吊:至。指神灵、祖考降临。诒:通“贻”,赠给。质:质朴,诚实。日用饮食:以日用饮食为事,形容人民质朴之状态。群黎:民众,指普通劳动人民。百姓:贵族,即百官族姓。为:通“化”,感化。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qiān)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恒:“緪(gēng)”字的假借,指月到上弦。骞:因风雨剥蚀而亏损。或承:即“是承”。承,继承,承受。
参考资料:
译文注释
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bǐ)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shù)。
上天保佑您安宁,王位稳固国昌盛。让您国力加倍增,何种福禄不赐您?使您财富日丰盈,没有什么不盛兴。
保:保护。定:平安。尔:指国君。亦:又。孔:很。固:巩固。俾:使。尔:你,即周宣王。单厚:确实很多。单,“宣”之假借,确实。除:赐予。多益:多富,即富有。庶:众多。
天保定尔,俾尔戬(jiǎn)穀(gǔ)。罄(qìng)无不宜,受天百禄。降尔遐福,维日不足。
上天保佑您安宁,享受福禄与太平。所有事情无不宜,受天百禄数不清。给您福气长久远,唯恐每天缺零星。
戬榖:吉祥,幸福。榖:善。罄:尽,指所有的一切。百禄:百福。百,言其多。遐福:远福,即久长、远大之福。维日不足:言因福之多而广远,日日享福也享受不完。维,通“惟”,惟恐。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fù),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上天保佑您安宁,没有什么不兴盛。福瑞宛如高山岭,绵延就像冈和陵。又如江河滚滚来,没有什么不日增。
兴:兴盛。阜:土山,高丘。陵:丘陵。川之方至:河水涨潮。朱熹《诗集传》:“川之方至,言其盛长之未可量也。”增:增加。
吉蠲(juān)为饎(chì),是用孝享。禴(yuè)祠烝(zhēng)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吉日沐浴备酒食,敬献祖先供祭享。春夏秋冬四季忙,献祭先公与先王。先祖传话祝福你,寿手无止境万年长。
吉:吉日。蠲:祭祀前沐浴斋戒使清洁。饎:祭祀用的酒食。是用:即用是,用此。孝享:献祭。孝,祭祀。禴祠烝尝:一年四季在宗庙里举行的祭祀的名称,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尝,冬曰烝。于公先王:指献祭于先公先王。公,先公,周之远祖。君曰:即尸传达神的话。君,指先公先君的神灵。卜:给予。万:大。无疆:无穷。
神之吊矣,诒(yí)尔多福。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神灵感动来降临,赐您鸿运多福庆。您的人民多纯朴,饮食满足就算行。黎民百官心一致,普遍感激您恩情。
吊:至。指神灵、祖考降临。诒:通“贻”,赠给。质:质朴,诚实。日用饮食:以日用饮食为事,形容人民质朴之状态。群黎:民众,指普通劳动人民。百姓:贵族,即百官族姓。为:通“化”,感化。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qiān)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您像明月在天恒,您像太阳正东升。您像南山永长寿,永不亏损不塌崩。您像松柏永繁茂,福寿都由您传承。
恒:“緪(gēng)”字的假借,指月到上弦。骞:因风雨剥蚀而亏损。或承:即“是承”。承,继承,承受。
参考资料:
赏析
此诗分六章。第一章是说宣王受天命即位,地位稳固长久。语重心长地鼓励说,“天保定尔,亦孔之固”而且“俾尔单厚”。让宣王消除疑虑,树立起建功立业的信心。第二章又祝愿说王即位后,上天将竭尽所能保佑王室:“俾尔戬谷”“罄无不宜”“降尔遐福”。使王一切顺遂,赐给王众多的福分,还担心不够(“维日不足”)。第三章祝愿说王即位后,天也要保佑国家百业兴旺。此章中作者连用五个“如”字,极申上天对王的佑护与偏爱。诗从第四章起,先写选择吉利的日子,为王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以期周之先公先王保佑新王(“吉蠲为饎,是用孝享。……于公先王”);次写祖先受祭而降临,将会带来国泰民安、天下归心的兴国之运(“神之吊矣……日用饮食……徧为尔德”)。末章又以四“如”字祝颂之,说王将长寿,国将强盛。全诗处处都渗透着对年轻君王的热情鼓励和殷殷期望,以及隐藏着的深沉的爱心。
诗中所反映的祭祀仪式的规模,内容和举行地点均符合先秦时代新君登基之礼:登基前祭天(前三章向天祷告)、择吉祭祖,又在宗庙中举行。《尚书·周书·康王之诰》载在康王登基仪式之后,“太保暨芮伯……再拜稽首曰:‘敢敬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克恤西土。惟新陟王毕协赏罚,戡定厥功,用敷遗后人休。今王敬之哉!’”而《小雅·天保》这首诗也总是说“天保定尔”“俾尔单厚”之类,亦从天命说起,以期望告诫作终结(“徧为尔德”)。这表达了臣子对君主的忠心和对上天的虔诚,也反映了周人的天命观。
在表现方法上,作者恰如其分地使用了一些贴切新奇的比喻,“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及“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等,既使得作者对新王的深切期望与美好祝愿得到了细致入微的体现,也使得全诗在语言风格上产生了融热情奔放于深刻含蓄之中的独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