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张九龄 〔唐代〕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译文及注释
岭表逢寒食
沈佺期〔唐代〕
岭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洛阳新甲子,何日是清明。花柳争朝发,轩车满路迎。帝乡遥可念,肠断报亲情。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褒中即事
于邺〔唐代〕
风吹残雨歇,云去有烟霞。南浦足游女,绿蘋应发花。远钟当半夜,明月入千家。不作故乡梦,始知京洛赊。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南歌子·脸上金霞细
温庭筠〔唐代〕
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欹枕覆鸳衾。隔帘莺百啭,感君心。
译文
注释
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diàn)深。欹(qī)枕覆鸳衾(qīn)。隔帘莺百啭(zhuàn),感君心。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南柯子“”风蝶令“。金霞:指帐中的妆饰物灿烂生辉,光彩照人。一说指两颊妆色匀称,有光泽,若彩霞状。又说指额头之饰物,即额黄。细:清淡。古代女妆有浓淡二种。翠钿:唐宋女子的一种面饰,用绿色花钿粘在眉心,或制成小圆形贴在嘴边酒窝的地方。钿,即花钿,用极薄的金属、彩纸等剪成各种小花、小鸟、小鸭等形状的饰物。欹枕:斜靠在枕头上。欹,一作“倚”。鸳衾:绣有鸳鸯鸟图形的彩色锦被。帘:一作“俨”。百啭:形容声音宛转动听。啭,一作“转”。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5
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6
3、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3-64
4、 柯宝成 编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17:24-25
5、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0-51
译文注释
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diàn)深。欹(qī)枕覆鸳衾(qīn)。隔帘莺百啭(zhuàn),感君心。
脸上映出朝霞的点点金光,春色在眉间翠钿处徜徉。斜倚在凤凰枕畔,凝视锦被上的鸳鸯。帘外晓莺唱着幽婉的歌,似知我思君的一片情肠。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南柯子“”风蝶令“。金霞:指帐中的妆饰物灿烂生辉,光彩照人。一说指两颊妆色匀称,有光泽,若彩霞状。又说指额头之饰物,即额黄。细:清淡。古代女妆有浓淡二种。翠钿:唐宋女子的一种面饰,用绿色花钿粘在眉心,或制成小圆形贴在嘴边酒窝的地方。钿,即花钿,用极薄的金属、彩纸等剪成各种小花、小鸟、小鸭等形状的饰物。欹枕:斜靠在枕头上。欹,一作“倚”。鸳衾:绣有鸳鸯鸟图形的彩色锦被。帘:一作“俨”。百啭:形容声音宛转动听。啭,一作“转”。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5
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6
3、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3-64
4、 柯宝成 编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17:24-25
5、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0-51
赏析
这首词写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情,词人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把相思之情写得非常含蓄,极尽深婉缠绵之风格。
起拍两句,写女主人公卧于金帐中的神情,通过对面部的刻画表现出来,看似平淡闲适。接着“倚枕”句笔锋暗转,写女主人公倚枕独眠,烘染感情,透出她的孤寂与思恋。“隔帘”二句,写闻莺而惜春,闻莺而思人,再次拉大反差,加重女主人公女主人公的悲哀。时已暮春,黄莺百啭,引起了女主人公的惜春怀春之情,更感念情人的深情厚意。“感君心”三字,将相思之情点明。从“覆鸳衾”到“莺百啭”,是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恐此期间,相思正苦。
此词前两句抒情不露痕迹,次两句若隐若现,末句直吐衷肠。全词除运用象征、触景生情的手法来表达深婉的相思之情外,还有直接剖白“感君”的心曲,但此“感君”之心依旧隐约,不可捉摸,达到一种欲露不露、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无限联想的空间。
中庭
韩偓〔唐代〕
夜短睡迟慵早起,日高方始出纱窗。中庭自摘青梅子,先向钗头戴一双。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