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赏析



译文
注释
译文注释
赏析



译文
注释
昔我去草堂,蛮夷(yí)塞成都。
去:言离开。蛮夷:指徐知道叛乱是纠集的川西羌兵。塞:犹言充斥。
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yú)。
归:言返回。虞:忧患。
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
陈:陈述。初乱时:宝应元年,七月徐知道叛乱初起时。反复:指叛乱。
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
大将:指严武,当时他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群小:指徐知道及其同伙。
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
中宵:半夜。气已粗:气势凌人。
西取邛(qióng)南兵,北断剑阁隅(yú)。
邛南:邛州(今四川邛嵊县)以南一带,当时为内附羌夷居所,知道引之为乱。
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
布衣:指跟徐知道反叛之平民。专城:指任主宰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长官。
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
两大:两者并大。蕃汉殊:蕃,汉不和而内讧。
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
西卒:指李忠厚统帅的邛南羌兵。
焉知肘腋祸,自及枭(xiāo)獍(jìng)徒。
焉知:哪知。枭獍(:在古典诗文中,常用来比喻狠恶忘恩的人。
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
义士:指当时倡议讨乱者。纪纲:指封建王朝的法纪,政纲。逾:越轨,引申为破坏。
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
唱和:此唱彼和。作威:恣意杀戮。福:穷奢极欲。辜:罪也。
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shēng)竽(yú)。
杻械:刑具。在手为杻,在足为械,即脚镣手铐。
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
到今用钺(yuè)地,风雨闻号呼。
用钺:指杀人。“钺”,古代兵器,方形圆刃,持以砍伐。
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
色悲:言面带悲色。尔:你,你们。此指乘徐知道叛乱中,假平乱诛逆为名而为非作歹之徒。娱:谓含悲供人取乐。
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
贱子:杜甫自称。三年:指宝应元年至广德二年,杜甫逃离成都,往来梓、阆间,凡三年。
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弧矢:犹弓箭,喻战乱。五湖:指江苏太湖一带,古为吴地。
不忍竟舍此,复来剃榛(zhēn)芜(wú)。
舍:放弃。榛芜:丛生的荆棘野草。
入门四松在,步屟(xiè)万竹疏。
步屟:著屐散步。疏:疏朗。一解,林间空地。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jū)。
低徊:徘徊留恋貌。衣裾:衣腋下摆。
邻舍喜我归,酤(gū)酒携胡芦。
酤酒:买酒。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
大官:指严武。骑:指跨马使者。
城郭喜我来,宾客隘(ài)村墟。
城郭:指城郭间邻人。隘:阻塞。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
腐儒:迂腐的书生,实指杜甫自己。
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
飘摇:形容时局的动荡不安。
于时见疣赘,骨髓(suǐ)幸未枯。
参考资料:
译文注释
昔我去草堂,蛮夷(yí)塞成都。
宝应元年我离开草堂时,蛮夷正充斥成都城。
去:言离开。蛮夷:指徐知道叛乱是纠集的川西羌兵。塞:犹言充斥。
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yú)。
而今我返回草堂,正值成都安定无忧之际。
归:言返回。虞:忧患。
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
让我陈述最初叛乱的情况,徐知道叛乱好像是转眼之间的事情。
陈:陈述。初乱时:宝应元年,七月徐知道叛乱初起时。反复:指叛乱。
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
因大将被召回朝廷,这伙群小便乘机窃据成都谋反。
大将:指严武,当时他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群小:指徐知道及其同伙。
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
半夜斩白马盟誓,气势凌人。
中宵:半夜。气已粗:气势凌人。
西取邛(qióng)南兵,北断剑阁隅(yú)。
并西联邛州之南的羌兵以虚张声势,北断剑阁要道以抗拒长安王师。
邛南:邛州(今四川邛嵊县)以南一带,当时为内附羌夷居所,知道引之为乱。
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
数十个跟随徐知道作乱的人,虽无官职,却也占城为王,独当一面了。
布衣:指跟徐知道反叛之平民。专城:指任主宰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长官。
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
但徐知道手下的人与羌夷头目各自争长,互不相让,并且蕃、汉殊情,以致叛乱后发生内讧。
两大:两者并大。蕃汉殊:蕃,汉不和而内讧。
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
结果发生了羌夷兵的倒戈,叛乱魁首们彼此互相残杀。
西卒:指李忠厚统帅的邛南羌兵。
焉知肘腋祸,自及枭(xiāo)獍(jìng)徒。
哪知祸起腋下,徐知道被自己部下所杀。
焉知:哪知。枭獍(:在古典诗文中,常用来比喻狠恶忘恩的人。
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
当时主持正义的人对叛乱这都很愤恨,因为他们使国家的法纪政纲受到了破坏。
义士:指当时倡议讨乱者。纪纲:指封建王朝的法纪,政纲。逾:越轨,引申为破坏。
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徐知道手下的李忠厚辈均拥兵自立,百姓成了各种势力头目们所宰割的鱼肉。
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
这伙群小竞相作威作福,谁肯为无辜受害的平民辩解呢。
唱和:此唱彼和。作威:恣意杀戮。福:穷奢极欲。辜:罪也。
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shēng)竽(yú)。
他们还一方面残害百姓,一方面寻欢作乐。
杻械:刑具。在手为杻,在足为械,即脚镣手铐。
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
他们在谈笑间滥杀百姓,长街上溅满了无辜百姓的鲜血。
到今用钺(yuè)地,风雨闻号呼。
在他们行刑的地方,甚至风雨之时还可以听到冤魂的哀嚎声。
用钺:指杀人。“钺”,古代兵器,方形圆刃,持以砍伐。
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
被杀害之人留下的妻子、马匹为贼徒占有,这些遗孀甚至马匹还要含着内心的悲痛供其取乐。
色悲:言面带悲色。尔:你,你们。此指乘徐知道叛乱中,假平乱诛逆为名而为非作歹之徒。娱:谓含悲供人取乐。
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国家法纪何在?实在令人不甚叹息!
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
我只得奔走于梓、阆之间,三年中都想离蜀而去东吴。
贱子:杜甫自称。三年:指宝应元年至广德二年,杜甫逃离成都,往来梓、阆间,凡三年。
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由于那里也有战乱,结果竟难以成行。
弧矢:犹弓箭,喻战乱。五湖:指江苏太湖一带,古为吴地。
不忍竟舍此,复来剃榛(zhēn)芜(wú)。
我不忍舍弃这间花草堂,回来要除杂草杂木,重整庭院和药栏。
舍:放弃。榛芜:丛生的荆棘野草。
入门四松在,步屟(xiè)万竹疏。
入门见四颗小松树尚在,我漫步于万竿疏竹之中。
步屟:著屐散步。疏:疏朗。一解,林间空地。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jū)。
往日养的家犬喜我久别乍归,它常情热的低回在我的身旁。
低徊:徘徊留恋貌。衣裾:衣腋下摆。
邻舍喜我归,酤(gū)酒携胡芦。
邻居喜我归来,拿着葫芦买酒准备与我畅饮。
酤酒:买酒。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
大官严武喜我久别乍归,就遣人骑马来问我需要什么东西。
大官:指严武。骑:指跨马使者。
城郭喜我来,宾客隘(ài)村墟。
城郭间的邻人喜我久别乍归,他们来探视、问候我的人,简直挤满了整个村墟。
城郭:指城郭间邻人。隘:阻塞。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
天下尚不得安宁的今天,当兵的都胜过迂腐的书生。
腐儒:迂腐的书生,实指杜甫自己。
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
在这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里,何处可安置我这个老头呢?
飘摇:形容时局的动荡不安。
于时见疣赘,骨髓(suǐ)幸未枯。
我真的成了多余的人,所幸的是还算活了下来。
参考资料:
赏析
从形式上看,《草堂》用大量篇幅回溯了徐知道乱蜀的始末及其严重后果,是对旧史的重要补充,是诗史。而众多注家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肯定这首诗的价值的。这无疑是杜诗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这方面而论,《草堂》的确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例如对徐知道乱蜀原因:“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准确把握;对汉、蕃相互勾结又相互火并的生动刻画:“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对乱象错综复杂情况的巨细不遗:“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以及对贼谋“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的揭露,其广度和深度,是抵得上一篇徐知道乱蜀始末记而有余的。
特别是“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虞”,不仅深刻地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无比痛愤。当这位伟大诗人写到这里时,是站在审判台上,面对着毫无人性的魔鬼,怒不可遏地申斥他们的罪行的。一个“尔”字,就维妙维肖地表明了他那种面对魔鬼,痛予呵叱的坚定立场。死者而有妾,马,当然不是等闲之辈。这似乎有点为互相残杀而死的贼徒,或者为殃及阔人的枉死鬼而一表同情的嫌疑。其实不然,这是文学上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深一层写法。对鬼妾、鬼马尚且这样肆无忌惮地蹂躏、糟踏,则对一般老百姓的残忍、凶暴,更不消说了。杜甫的同情,始终是在无辜而死的老百姓一边的。
然而仅仅看到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价值,尚不足以尽《草堂》的极致。《草堂》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除了上述这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最主要的方面,那就是,在回忆蜀乱始末的笔触上,融入了杜甫对严武最真挚的友谊,希望他面对“成都适无虞”、“天下尚未宁”的冷酷现实,认真思考“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原因;吸取祸生肘腋的沉痛教训,整顿纪纲,厉行国家法令,不要重蹈“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覆辙。《草堂》诗主要是按这样的构思,艺术地再现当时的乱象的。
开头四句,诗人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他为“蛮夷塞成都”而去,为“成都适无虞”而归的心情,希望严武注意国家的治乱,同人心向背,息息相关,千万不能满足于眼前的“适无虞”。这是对严武的忠告,也是对当前形势的正确估计。论者多从它同下文的关系,许其为一篇之纲,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为了让严武清醒地记取“蛮夷塞成都”的惨痛教训,诗人接着写到:“请陈初乱时,反覆乃须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请陈”者,请允许我(杜甫)陈于大将之前。“大将”者,剑南节度使严大将军武也。这就充分表明《草堂》主要是向严武陈情。而陈情的第一件事是“反覆乃须臾”间事,不可掉以轻心;是诗人把“群小起异图”,直接同严武赴朝廷联系起来。这固然可以说明严武举足轻重,国家安危所系,用《八哀诗》哀严武的诗句来说,就是“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但也未尝不可以理解为:严武治蜀还有严重问题,以至于前脚刚刚跨出成都,便祸生心腹。一句话,“群小起异图”,严武是不能完全辞其咎的。这是杜甫希望严武认真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杨伦对“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加了“写出草草乌合光景”八个字的旁批。需要补充一句:岂止草草乌合,他们在歃血为盟之初,就有过激烈争吵呢。这消息,是“气已粗”三个字透露出来的。气粗就是喉咙大,出大声气,是提劲争吵的形象语言。它生动地反映出:叛乱集团从一开始就有冲突,其发展为分裂,为自相残杀,而终归灭亡,是必然的。
诗中“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这一句,也是很值得严武深省的大问题。布衣一般指老百姓。这就是说,除徐知道这股乱军,还有铤而走险的老百姓。当然,无论从组织,还是从性质看,其铤而走险的情况都极其复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他们都是逼上梁山的。在当时,除了这条路,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严武这个人,《旧唐书》批评他,一则说: “前后在蜀累年,肆志逞欲,恣行猛政。”再则说: “性本狂荡,视事多率胸臆。”三则说:“穷奢极靡,赏赐无度,蜀方间里,以征敛殆至匮竭。”这些,杜甫都是知道的。有时也尽过朋友之道,微言相感。但因爱才心切,加以严武“骄倨”,多言未必见纳,所以平常相处,表扬鼓励居多。徐知道的反叛,以及由此引起的人民的骚动,同严武上述缺点是有关系的。现在,再镇成都,不知道会不会认真总结“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血腥教训,改弦更张,防患未然。杜甫从“遣骑问所须”这件小事上,深深意识到问题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再不提出,严武个人成败事小,天下安危事大。因而在痛愤之馀,结撰至思,向严武表明了“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的态度,同时,又通过初乱的回忆,提示了若干值得严武虚心思考的问题,目的都在促使严武的猛省,去其所短,用其所长,把两川的事情办好。
《草堂》,杜甫“穷年忧黎元”的高大形象以及“何人怀抱尽”的谏诤风范,都是令人仰之弥高,即之弥亲的。



译文
注释
清瑟(sè)怨(yuàn)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瑟:古代弦乐器。多为二十五弦。弦乐器,这里指乐声。清瑟,即凄清的瑟声。遥夜:长夜。连下两句是说,凄清的瑟声,在长夜发出哀怨的音调;而伴随这哀怨乐曲的,又是秋夜悲鸣的风雨声。楚角:楚地吹的号角。其声悲凉。下:落下。这句是说,残月从章台落下去了,即天快亮了。章台: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yàn)又南回。
芳草:这里指春光。已云暮:已经晚暮了,指春光快要消歇了。云:助词,有“又”义。这句是借春光的消歇喻指自己年华已逝。殊:竟,尚。乡书:指家书,家信。不可寄:是说无法寄。雁又南回:因雁是候鸟,秋天从此南来,春天又飞往北方。古时有雁足寄书的传说,事书《汉书·苏武传》。
译文注释
清瑟(sè)怨(yuàn)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
瑟:古代弦乐器。多为二十五弦。弦乐器,这里指乐声。清瑟,即凄清的瑟声。遥夜:长夜。连下两句是说,凄清的瑟声,在长夜发出哀怨的音调;而伴随这哀怨乐曲的,又是秋夜悲鸣的风雨声。楚角:楚地吹的号角。其声悲凉。下:落下。这句是说,残月从章台落下去了,即天快亮了。章台: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yàn)又南回。
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芳草:这里指春光。已云暮:已经晚暮了,指春光快要消歇了。云:助词,有“又”义。这句是借春光的消歇喻指自己年华已逝。殊:竟,尚。乡书:指家书,家信。不可寄:是说无法寄。雁又南回:因雁是候鸟,秋天从此南来,春天又飞往北方。古时有雁足寄书的传说,事书《汉书·苏武传》。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是怀人思乡之作,大概是寄给越中家属的。
首联借清瑟以写怀。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恰似凄风苦雨,绕弦杂沓而来。长夜漫漫,枯坐一室的诗人谛听着这样凄神寒骨的音乐,怎不倍感哀怨呢?瑟是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古诗中,瑟是一个常见意象。多与别离之悲相联系。如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是说瑟的音乐魅力使雁不胜清怨飞来了。古代别离、行旅、闺怨、边塞诗中,“瑟”与“雁”这两个意象,常常连带着出现。瑟曲中有《归雁操》,脱胎于湘灵鼓瑟之神话,即湘江女神为表达对死于苍梧的丈夫——舜的思念而鼓瑟。朱光潜先生说“写景必显,写情必隐”,这两句托伤情于瑟曲,此为隐;且诗人又用“怨”“哀”二字加以强调、凸显,使之为全篇定调。
颔联以繁笔铺陈,用“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夜思”之苦。上句是写诗人困守寓所,孤灯独坐,又听到苍凉悲切的“楚角”声,可以想见其内心该是怎样的酸楚!守城戍卒的思乡之曲极易勾起游子的乡愁。唐诗中,“角”与“雁”这两个意象亦常连带出现。如李涉《晚泊润州闻角》诗云“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连江渚上的大雁都不忍闻此角声而惊飞,可见其声之凄恻!一样的,这一联竭力不提听者感受之如何,而径直以实景烘托——“残月下章台”,写一钩残月挂柳梢,那清幽、昏黄的光在地上筛下班驳的影子。诗人望月怀人,多么渴望能与亲人故旧团聚啊!残月未圆,更增几许凄凉。这一联对仗工稳,用词平易而有余味。“章台”是唐诗之通用意象,原为汉代京城长安街道名,街多柳树,唐时称为“章台柳”,以后章台成了“柳树”的代称。如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沈伯时《乐府指迷》说“炼句下语,最是紧要,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如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此说未免极端,但也说明隐喻是唐诗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
颈联点题,揭示所思的原因——“故人殊未来”。诗人用“芳草已云暮”起兴,衬托其守侯之苦。“云暮”,即“迟暮”之意。芳草绿了,又枯了;而故人依然久久未来,可见诗人的失落与怅惘。“芳草”亦是唐诗常见意象,多指代春天,或象征美好的青春等。韦庄诗常用“芳草”喻指美好时光之难永驻。如其《残花》诗云:“江头沉醉泥斜晖,却向花前痛哭归。惆怅一年春又去,碧云芳草两依依。”以碧云、芳草依依衬托美人迟暮,韶华不再。又如《台城》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乌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以江草依旧喻指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已”、“殊”两字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内心望穿秋水而不得的失落。
尾联承“故人”一句递进一层,揭出思乡之苦。“殊未来”,长期不知“故人”音讯,凶吉未卜,于是他想到了写家书;可是山长水远,“乡书不可寄”,这就更添几分悲苦。结句以景收绾。“秋雁又南回”,点出时当冷落的清秋节,每每看那结伴南飞的大雁,诗人内心就不禁情潮翻涌,秋思百结。着一“又”字,说明这样郁郁寡欢的日子,他已过了多年,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也无可奈何;这就将悲情推到了一个高潮。这两句意境,与杜甫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一样,空灵幽邈,含情无际。
全诗擅用音乐造境,以景象寓情,前两联着意蓄势,曲尽其妙;后两联一吐衷肠,酣畅淋漓。俞陛云说此诗之佳处在“前半在神韵悠长,后半在笔势老健”,实为肯綮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