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凉州词二首

王之涣 〔唐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只好无功而返。

赏析

其一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 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 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其二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诗中牵涉到唐​玄宗​对待突厥问题的一些历史事件。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突厥首领小杀曾乞与玄宗为子,玄宗许之。又欲娶公主,玄宗只厚赐而不许和亲。后小杀问唐使袁振,袁振说:“可汗既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后小杀遣其大臣颉利发入朝贡献,颉利发与玄宗射猎,时有兔起于御马前,玄宗引弓傍射,一发获之。颉利发下马捧兔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绝,人间无也。”后来玄宗为其设宴,厚赐而遣之,最终不许和亲。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

  这首诗,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王之涣

王之涣

  旗亭画壁   唐玄宗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人名声都很大,又都落魄不遇。有一天,天下着小雪。三位诗人一起到酒楼去,赊酒小饮。刚坐下不久忽有梨园中十几位歌妓,在伶官带领下,登楼会宴。于是,三位诗人为避喧闹进了里间。不多久,又进来四位妙龄女郎,皆是当时京都著名的歌妓。于是,王昌龄对高适和王之涣说:“我们三人都以诗知名..► 4篇诗文 ► 0条名句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赵都护赴安西

张九龄〔唐代〕

将相有更践,简心良独难。远图尝画地,超拜乃登坛。戎即昆山序,车同渤海单。义无中国费,情必远人安。他日文兼武,而今栗且宽。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南至三冬晚,西驰万里寒。封侯自有处,征马去啴啴。
赏析 注释 译文

奉酬袁使君高春游鶺鴒峰兰若见怀

皎然〔唐代〕

鶺鴒中峰近,高奇古人遗。常欲乞此地,养松挂藤丝。昨闻双旌出,一川花满时。恨无翔云步,远赴关山期。跻险与谁赏,折芳应自怡。遥知忘归趣,喜得春景迟。已见郢人唱,新题石门诗。
赏析 注释 译文

句 千秋节应制

陆坚〔唐代〕

风移覃土宇,云上浃群臣。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太学赵鸿博士归蔡中

李频〔唐代〕

得禄从高第,还乡见后生。田园休问主,词赋已垂名。扫壁前题出,开窗旧景清。遥知贤太守,致席日邀迎。
赏析 注释 译文

边将别

殷文圭〔唐代〕

地角天涯倍苦辛,十年铅椠未酬身。朱门泣别同鲛客,紫塞旅游随雁臣。汉将出师冲晓雪,胡儿奔马扑征尘。行行独止干戈域,毳帐望谁为主人。
TOP